【学习园地】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搜寻、检视和关键证据


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搜寻、检视和关键证据
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搜寻路径
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民事权利救济体系中最核心、最常用的一环,其目的在于通过金钱赔偿的方式,填补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。
损害赔偿请求权并非孤立的权利,它必须依附于一个具体的请求权基础。其搜寻路径,本质上就是寻找能够产生损害赔偿这一法律后果的实体法规范。
下图清晰地展示了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四大主要来源及其下属类型:

除了上述四大主要来源,在物权请求权(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的财产毁损)和无因管理(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到损失)等情形下,也可能产生损害赔偿请求权。
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三阶层检视与证据清单
无论源于何种请求权基础,对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检视都应遵循以下三阶层模型。其中,损害结果与赔偿范围的证明是共通的核心。
(一)阶层一: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否成立?
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否成立由主张权利的原告承担举证责任。
此阶段需证明所依据的请求权基础的全部构成要件均已满足。不同来源的请求权,其成立要件迥然不同。
1. 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成立证据
(1)合同成立且有效的证据:合同书、订单等。
(2)被告违约行为的证据
①完全不履行:催告通知、被告明确表示不履行的声明。
②迟延履行: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证明与实际履行时间的证据。
③瑕疵履行:货物质量检验不合格报告、服务不达标的鉴定意见。
(3)损害后果的证据
①实际损失:为弥补违约而额外支出的费用票据。
②可得利益损失:以往的利润报表、同行业标准,证明若合同正常履行可获得的利润。
(4)因果关系证据:证明损失是由被告的违约行为直接导致(例如,因设备质量问题导致生产线停工的记录)。
2. 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成立证据
(1)加害行为的证据:证明被告实施了侵权行为(如发生事故的现场照片、监控录像、证人证言)。
(2)损害后果的证据:详见下方“共通核心证据”。
(3)因果关系的证据:证明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(如医疗鉴定报告证明伤病由本次事故造成)。
(4)过错的证据
①一般侵权:需证明被告存在故意或过失(如违反交通规则的记录、操作流程违规)。
②特殊侵权(如环境污染、高度危险作业):适用无过错或过错推定责任,原告无需证明被告过错,有时甚至由被告证明自己无过错。
3. 缔约过失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成立证据
(1)合同未成立、无效或被撤销的证据:谈判失败的记录、法院确认合同无效的判决书。
(2)被告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证据:证明被告存在恶意磋商、欺诈、隐瞒重要事实等行为。
(3)信赖利益损失的证据:证明为订立合同所支出的必要费用(如差旅费、评估费、审计费)。
4.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成立证据
(1)被告获得利益的证据:银行转账记录、财产登记信息等。
(2)原告受有损失的证据:财产减少的证明。
(3)被告得利“无法律根据”的证据:证明没有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支持被告获得该利益。
(二)阶层二:请求权是否已消灭或应酌减?
请求权是否已消灭或应酌减由主张的被告承担举证责任。
1.债务已经清偿:被告提供付款凭证。
2.抵销:被告提供其对原告享有到期债权的证据。
3.违约金/定金过高的酌减(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五百八十五条、第588条)
(1)被告需提供证据证明原告的实际损失远低于约定的违约金。
(2)原告则可准备证据证明其实际损失、可得利益损失以及被告的过错程度,以反驳酌减请求。
(三)阶层三:请求权是否可执行?
请求权是否可执行由主张抗辩权的被告主张并承担举证责任。
1.诉讼时效抗辩(通常为3年)
(1)被告主张原告起诉已超时效。
(2)原告准备时效中断的反驳证据:催收通知、起诉材料、对方同意履行的承诺等。
2.过失相抵(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条)
(1)被告主张原告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也存在过错。
(2)被告需提供证据证明原告的过错行为(如原告违反安全操作规程、未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失扩大)。
3.不可抗力(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百八十条)
被告需提供证据证明损害是因不能预见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造成的结果。
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共通核心证据(损害范围)
无论损害赔偿请求权源于何处,在证明损害范围时,以下证据类型是共通的
损害类型 | 核心证据清单 |
人身损害赔偿 |
|
财产损害赔偿 |
|
共通费用 | 维权合理开支:律师费发票、公证费票据、诉讼保全保险费票据、鉴定费发票、差旅费凭证 |
总结与策略
1. 精准定位请求权基础:这是成功的起点。同一案件事实,选择违约或侵权之诉,其举证责任、赔偿范围和诉讼时效可能大不相同。
2. 构建“要件-事实-证据”的映射:将请求权基础的每个法律要件,转化为具体的案件事实,再为每个事实寻找坚实的证据支撑。
3. 预判对方抗辩,准备反驳证据:优秀的诉讼策略不仅是进攻,更是防守。提前设想对方可能在哪个阶层、以何种理由抗辩,并准备好反击证据。
4. 损害范围的证明是量化关键:赔偿数额最终取决于损害范围的证据是否充分、有效。务必系统性地收集和固定所有损失类型的证据。
通过这套系统的分析方法,可以清晰地梳理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脉络,并有效地组织证据,从而在诉讼中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——润天律师事务所



